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實現數量和質量雙提升,示范建設影響力持續加強。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5個州(市)、縣(市、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7個地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西部地區排名第二位。
今年11月,我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臨滄市、昭通市綏江縣被生態環境部授牌命名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被生態環境部授牌命名為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探索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過程中,我省以創促建成效逐漸顯現,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平均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
迪慶州通過以創促建,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2021年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7.63%,環境空氣優良率為99.7%,國控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重點污染源排放達標率為100%。臨滄市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節能減排降耗成效明顯,2021年全市單位GDP能耗量為0.35噸標煤/萬元,單位GDP能耗下降9%。昭通市綏江縣全面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生態家園,全縣森林覆蓋率71.99%,實現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達100%。
在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推進過程中,我省以創建促進整改,推動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嚴格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對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各類專項督查中存在重大問題,且未按計劃完成整改任務的或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或生態破壞事件的,實施一票否決制,倒逼創建地區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面落實涉及中央及省級生態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問題事項的整改。
云南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出路在生態。圍繞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以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為目標,我省積極探索符合云南實際和特色的“兩山”轉化路徑。
大姚縣依托核桃產業,探索出了規?;N植、節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分工、品牌化打造的“五化之路”,為我省生物資源利用提供了范本。華坪縣作為曾經的重點產煤地區,闖出一條“礦業轉型、礦山轉綠、礦企轉行、礦工轉崗”的“四轉”模式,實現了“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華麗轉身。西疇縣在與石漠化抗爭中,探索出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綠色產業發展模式。景東縣探索出以生態制度建立保護生態環境為根基,助推茶葉、核桃等傳統農業以及野生菌菇等高原特色產業發展的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案例和經驗……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推進國家及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以創促建,在更高水平上提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質量和水平,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持續鞏固提升創建成果,推進從“創建”到“示范”的轉化,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參與度和獲得感。